分享或嵌入這個環景

環景大小:
設定崁入的第一個畫面為環景
設定目前環景位置為起始點
顯示環景名稱及地址

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文物廳

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

臺大物理文物廳成立於2005年,位於臺灣大學二號館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原址,展館主要展示亞洲最早期Cockcroft-Walton型直線加速器及其相關科學文物,以達科學研究展示及發揮科學教育推廣的功能。
 
為探究量子世界的奧秘,二號館原子核實驗室裡,經歷兩代科學研究者致力於直線型加速器的建置與研究。臺大原子核實驗室第一座加速器,是在臺北帝國大學時代,由當時物理講座荒勝文策教授的團隊所建造,於1934年完成追加實驗,為亞洲創舉而震驚日本學界。二次大戰後臺灣大學物理系成立,首任系主任戴運軌教授籌設重組高壓直線加速器,由留任臺大的荒勝團隊成員太田賴常教授,帶領許雲基、周木村、林松雲、許玉釧重組加速器,於1948年再次完成時驗完成人工擊破鋰原子的實驗,文物廳目前展示的加速器為此時期所建造。
 
臺大團隊在許雲基教授帶領下,致力提煉重水,在離子源、加速器本體、電磁鐵設備、觀測裝置上,不斷進行改良,另發展碳十四年代定年技術,協助地質系、人類系之研究。直至1985年許雲基教授退休,加速器也隨之面臨被拆解的命運,技師們將之分藏各處近二十年。
 
本廳試圖重現當年的實驗室,作為臺灣科學史上物理學家為追求科學真理,堅持理想與勇氣的具體見證。2005年由許雲基教授團隊帶領年輕的一代合力,重組亞洲第一台直線加速器,成立物理文物廳以發揮科學教育功能的構想,並以影像紀錄及口述紀錄片串起科學的脈絡。
 
文物廳除了展示原子核物理實驗主體,還展出當時所使用的科學相關器材,如自臺北帝大時期存留至今的古董天秤、臺灣特有的放射性礦石「北投石」、手搖機械式計算機、氣壓計、用以觀察帶電粒子行進軌跡之手搖型雲霧室,以及眾多早期由物理系老技師吹製的各種玻璃儀器。目前更新增普通物理實驗教學儀器與文物資源,有內容深入淺出的科普資料,與珍貴的口述紀錄片,作為學習科普知識的最佳管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