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或嵌入這個環景

環景大小:
設定崁入的第一個畫面為環景
設定目前環景位置為起始點
顯示環景名稱及地址

萬丹萬惠宮

屏東縣萬丹鄉萬新路1660號

【萬惠宮來源】萬惠宮肇建於乾隆廿一年九月(西元一七五六年),這是廟碑沿革的記述;但乾隆廿九年《鳳山縣誌》曾有片段記載:「萬丹街有一天后宮。」此為萬惠宮的前身,據說:「乾隆初年,天后宮的地方,住有一對從唐山來的補鼎夫婦,有一天晚上,萬丹中街地區的住民,看到天后宮的地方,佛光萬丈,過來看看,看到這對老夫婦所奉拜的媽祖金身,發出佛光,中街村民就要求這對夫婦把媽祖金身留下供大家膜拜,這是天后宮媽祖的來源。」

日據昭和年間新建完竣的萬惠宮
【萬惠宮修建】萬丹天后宮於嘉慶甲子年(西元一八○四年),有位董事林生記等敬立「海波不揚」的匾額一面,嘉慶壬申年(西元一八一二年)也有萬丹弟子一同敬獻「恬瀾昭貺」的匾額壹面懸掛在萬丹天后宮(見大正五年,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台灣名勝舊蹟誌),嘉慶廿五年(西元一八二○年),李增選有發動鄉民捐款修建,當時李增選也負責重修萬泉寺(見《鳳山縣采訪冊》),因此當時從唐山進口的花崗岩建材有石柱、石樑以及石獅、石鼓,而以石鼓安置於萬泉寺門口,石獅乙對鎮守在萬惠宮門前,如今,石獅石鼓猶存,然石柱石樑,在幾次重修或地震及兵燹下,早巳棄之於兩地的廟場;民國八十二年萬惠宮重建,石柱、石樑幸好被李明福等有心人士送往保全宮廣場,砌成石板,供鄉民休憩乘座之用。光緒十六年(西元一八九○年)李文學又重修萬惠宮,當時廟租四十八石(見《鳳山縣采訪冊》)。但依廟碑記述:『仙了民國十五年左右,某日地震,而廟垣倒毀前殿,媽祖遂寄居於民宅,直至民國十九年十月,鄉紳李南(李開胡之父)李開胡籌募重建萬惠宮完竣,並立重修紀念碑,民國廿五年丙子年九月,舉行隆重三朝祈安建醮大典,此時天后聖慈受到萬丹三十六庄頭鄉民的膜拜。香火鼎盛,媽祖林默娘金尊,又重新狩庇萬丹子民,而此時的萬惠宮更是全鄉鄉民宗教信仰的寄託之處。因萬民朝拜,香煙日薰,遂使媽祖金尊面慈黝黑晶亮,更顥其慈顏的一面。』據長輩口述:『當時重修,水泥建築一部份是由林得及福州師共砌而成,後來林得也成了首任鄉長。』主事李開捐,禮聘兩位巧藝木所,分別為廟宇樑柱彩繪的大師為台北市林黃龜理、唐山師是廈門楊秀興。兩位大師,分別由廟宇南北兩邊,共建而成,各憑本領技藝的專精,盡量發揮在雕刻畫棟上,封神演義、三國演義、白蛇傳的故事,繪刻在這些畫棟上,有的細膩精緻傳神,有的鏤刻木雕藻井,粗獷有力,物神韻歷歷如生,尤其在厝角塑的戇番夯厝角,各有不同的表情風貌,有本土番,也有西洋番,反正外來的皆是番。有的西裝革履,打領帶,有的也有裸裎上衣的女士,可見在大正昭和年間,民間的風氣,隨西風東漸,而受影響。